佛弟子文库 > 佛教法师居士文章(第91页)

如何做好临命终时的准备

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,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缘,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缘起。...

如何对治烦恼习气的现前

我们在修行中经常会遇到不如意的境界,往往会引发嗔恨的烦恼习气现前,面对瞋恨心你...

如何成就圆满我们的功德

如何成就圆满我们的功德。那么有什么样的方便,让我们在修的每一个善法当中,都能够...

修空观的三种观法

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?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?我...

儿童德育启蒙

孝亲: 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父母与我,实为一体,我爱自身,应孝父母,能不辱身,...

念佛人把求生净土当作第一大事

修净土的人要能敌得过生死。生死好比是敌人,净土行人好比是战士,弥陀名号好比是宝...

梅光羲居士《心经》浅译

【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】 观自在者,是菩萨之名。 般...

印光大师谈《心经》

(一) 《心经》,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,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,十方如来...

赞誉诋毁皆有前因

赞誉或诋毁皆有前因 孟子云,有不虞之誉,有求全之毁,孟子此语,极确切,而未明其所以然。佛说一切利,衰,毁,...

诚实是随顺法性的善行

佛言:其四恶者,世间人民,不念修善。转相教令,共为众恶。两舌恶口,妄言绮语。谗...

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

就五戒来说,数字虽小,分量很重。在家出家,如能守持五戒,可以称为清净居士,清净...

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

人生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,二者必须兼顾调和,生命才会踏实。物质能让...

如何解决烦恼呢

问: 烦恼如何解决? 衍慈法师答: 烦恼的根本是无明,无明即事理不明,愚昧的意思。由于无明导致思想不正确,...

生活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学佛

问: 法师慈悲,请问对生活忙碌,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,应用什么方便,又有次第的方法,来修学佛法,请法师开示?...

阿修罗界的因果相

本经的修学重点我们把它归纳起来,简单的讲就是要破妄显真,破除我们的无明妄想,开...

把自我意识放下,跟着愿力走

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,只想到一件事,就是痛苦跟快乐,如何离苦得乐,我们可能遇...

如何建立楞严咒坛场

立坛方法 这一科是说明:假设我们是生长在末法时代,末法时代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也...

如何看待通过催眠唤醒前世记忆

问: 近年西方心理学界通过催眠术,唤醒人的潜意识里前世今生的记忆。这些大量的案例与佛教的三世因果很相符。请...

老人念佛,老有所依

现在由于我们很多人从小对宗教对佛法不了解,他容易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,他就觉得你...

吃荤对诵经往生是否有影响

问: 我皈依后十斋日是吃素的,其他的日子都是吃荤的。但我不杀生,吃荤的日子做晚课,对诵经是否有影响,对临终...

如何修忍辱效果最好

问: 许多居士认为,修忍辱最难。请开示,如何修效果最好? 大安法师答: 是呀,也确实难哪,因为一般的人都忍...

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受伤害

一位刚从领导岗位退下的老居士来看望清净,诉说自己近来的苦闷。老居士讲了下台后的...

真实办道方能获得法益

往昔古人参访善知识,动辄需跋山涉水数月,艰辛之至。而今交通发达,修行人参访丛林...

了解果报的痛苦,才能怖畏当来的果报

古德说:开悟的《楞严》,成佛的《法华》。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,本经在大乘...

【推荐】唯识学从第六意识下手

我们要了解唯识的概念是这样,唯识学它不直接从第七意识下手,它从第六意识下手。它...

对治所有烦恼习气的法宝——楞严神咒

习深尚证 且汝宿世,与摩登伽历劫因缘,恩爱习气,非是一生及与一劫,我一宣扬,爱...

颠倒妄想形成的三个次第

颠倒妄想的形成,在《楞严经》它是有三个次第: 第一个、取相。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...

圣安法师与虚云老和尚朝山奇事

那年从峨眉山跟随虚云老和尚时我十五岁,一心想跟他老人家学点东西。老和尚待我就象...

佛教徒对国家社会应做出什么贡献呢

现在的社会,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,做为一个佛教徒,除了自己的信仰以外,对国家社...

怎样发愿才如法

问: 怎样发愿才如法? 济群法师答: 发愿,就是树立学佛目标。每个人发心不同,所以,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。我...

为什么布施会有福报

我们布施为什么会有福报?这个福报是从什么地方来?诸位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? 从《...

阴鬼变佛光—念佛不怕阴鬼

一句「鬼话」,人心惶惶,花草变色 有一天,一个念佛会里来了一位客人,她自称懂得...

佛陀时代在家学佛女众的模范人物

佛陀在世的时代,女子学佛而成为解脱圣者的,为数不少。 像摩诃波阇波提、莲花色尼...

佛法对治八种通病

佛如一个大医生,能善知一切的方药,遍医一切的病症。又如一个医剂师,能采集一切的...

贪到何时方能休

贪心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活动之一,即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产生染著心和占有心。 当我们...

要有出离牢狱的心

修道,那就是像一个人披上盔甲,上战场,一人和万人去作战啊,是要有一种慷慨,像荆...

出家师父到居士家住并化缘是否如法

问: 经常有一些出家师父到居士家里一住就是几天,以看病、看事为由化缘,吸引很多居士去看病,看事,而且他们还...

现在乞丐骗子很多,还要布施吗

问: 当我们给路边乞丐布施时,朋友说那些乞丐是骗子,指出明知是骗子而财布施的行为不合适。财布施是培养慈悲心...

如何对治第六意识的粗重分别

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?对有些事情我们的分别是特别的重、也特别的...

正确的面对业力

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,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,我们发觉我们过去的生命虽然消失...

增长业与不增长业

我们看到业果的相续跟不相续的两种因缘,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业果的转变。当然这当中第...

菩提心生起的四种因缘

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,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,它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去引导你的生死...

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

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,个人的烦恼业力而循业发现,就是我们...

经商与学佛

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,往往听人讲究佛学,以为我未讲究过,不能去研究;实则、佛学...

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

为了凝聚人心、摄受众生、开发智慧,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,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...

应本着怎样的心念来为人处世

近年来,由于社会讲求道德的声音低落、价值观念偏差,导致乱象丛生,上下、同侪、群...

无处青山不道场

赵州禅师(778897)是唐代著名高僧,法号从谂。他幼年出家,后得法于南泉普愿...

只重衣衫不重人

唐代高僧三圣继昌禅师是一位有修有证,品行正直的高僧。他以上堂法语富含禅机受到当...

贪欲之心永远也装不满

佛教认为,一个人之所以会遇到各种烦恼和痛苦,是因为人都有贪、嗔、痴三毒之心。在...

学佛人既要修福也要修慧

佛陀住世时,经常开示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,才可有成就。如果只修福或只修慧,便偏离...

只知行孝之显迹,不知尽孝之极致

孝之为道,其大无外,经天纬地,范圣型贤,先王修之以成至德,如来乘之以证觉道。故...

静心的修习

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,静心地面对世界,面对自己,心就会无限敞亮、无限丰足。静心的...

人的生死问题

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,就是人的生命从何处来,向何处去。佛教不讲终极问题,...

教你如何甄别真假出家人

导读:依据《宗教事务条例》,凡正式出家的僧尼都应持有由中国佛教协会1994年统...

以善念去降伏心魔

佛陀未成道之前(人称为悉达多太子)曾想过:为什么人拥有权力后,就想要征服别人;...

无形的三千亿财产

世间最富有的人生,就是心中有佛:人人心中常忆念佛陀的慈悲;口中有法:口中常将佛...

国王与龙

凡夫常常只懂得照顾寿命,不懂得照顾慧命。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与人斗争、计较,寿命...

放弃主宰权,你才可能往生净土

诸位,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,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,诸位知道吗?当你的生命堕落...

如何让业力的相续暂时沉淀下来

在我们修行中,是透过拜忏,忏悔等方式对业力进行直接的对治,但是如何透过改变思想...

放弃自我主导权,真如才会显现

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,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,当然我们也曾经受了很多的果报,所以因...

世界是你内心的影像

我们引用这个《占察业报经》里面有一段的这个无分别智的观法,唯识的观法,我们先看...

未论学佛,先学修身

未论学佛,先学修身。今开十端,众当谛听: 一不欺心 谓盗常住物,骗施主物,装佛...

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

序 印光大师乘愿再来,单提正令,嘉惠后学。而机薪既尽,后人逐汇其嘉言,以使万流蒙益。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编...

徐恒志居士《佛教常识问答》

徐恒志老居士简介 徐恒志居士,1915-2007,原籍浙江镇海,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。稍长,入五金行...

死缘的三类

按《瑜伽师地论》,死缘可以分为三类,就是寿尽死、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未舍不平等...

让愿力强过业力

神通力虽不敌业力,可是业力不敌愿力,往生极乐的念佛是靠愿力,所以愿力强过业力,你怎么会怕?怕是怕业力现前你...

打坐时怎样克服障碍

问: 在打坐时,感觉总有许多障碍。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? 济群法师答: 佛法告诉我们,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敌,...

集体念佛的十六条规约

夫生死海深,非念佛莫能济度;菩提路远,非净土孰可依凭?然苟非精进,念佛无自成功;未得一心,净土何由可到? ...

五戒善法为做人应知应行之原则

吾人生在世界,不只是要从自然界的万物得到自身生活之所需,而更要人与人之间的团体──家庭、社会、国家以至世界...

没有风险的投资

布施,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施舍。《摄大乘论》云:又能破裂悭吝贫穷,及能引得广大财...

三类冤业

冤业一般讲三类。第一个是你有命债,叫杀冤。你今生为人了,你要吃猪肉,吃羊肉,吃...

想受戒但要为家里做肉食该怎么办

问: 本人想持五戒,可是家里吃活的东西,我得去做。能否受戒? 大安法师答: 首先,你要发心受五戒。五戒的不...

十方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,能容纳得了吗

问: 十方那么多众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容纳得了吗? 大安法师答: 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。大家体会这法性土...

真正的主人翁被遗忘了

形,就是我们的业报的身体。如果我们执著这个身体为真实的,那么这个形体就成了众罪...

心随诸佛往生去,无去来中事宛然

省庵大师,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。这位祖师在世的时间并不长,活了四十九岁。但是这...

佛教的规矩是否是有男尊女卑的现象

男身具七宝。女身有五漏。何名七宝。一有志气之宝。到处游行无畏。二有主为之宝。行事善掌权衡。三有成家之宝。善...

改变习惯,就有能力改变命运

习惯从哪里来?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,想多了,以致成为自然。比如,我们习惯于...

三种涅槃的差别

我们可以知道菩提的智慧影响到你涅槃的浅深大小。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,第二个功德...

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

我们的修行,第一件事是什么,诸位知道吗?就是创造一种觉悟的力量。所有的事情若不...

魔境生起时应如何保持正念

佛陀诃责十种魔境的过失。 魔境产生的因由 阿难!如是十种禅那,中途成狂,因依迷...

唯识学的因缘观

在佛教的教理当中啊,每一个教理都有它的因缘观。因缘观是整个佛教的共识,不管你什...

如何战胜逆境,在逆境中生存

人的一生中,总会遇到许许多困难与挫折,所谓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」,然而,在困难与挫折当中,有人灰心了、沮...

修行从点滴开始

一切众生都因不明因果而在生死中轮回,连猪猫狗都包括在内。因为他知道生死流转中,...

去算命不如转变因果

搞这些神通的人,什么神家仙家,也是不能经常跟他们交往。我们是信佛的,甚至是学佛...

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

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? 济群法师:在教界和商界,对佛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。佛商是双重身份的叠加,首先他是...

把「六和敬」精神落实到企业管理

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学 据经典记载:两千多年前,佛陀身旁的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...

金字旁边两把戈

五欲害人,就好像脚踩在毒蛇上,你得一点五欲虚幻的快乐,就好像梦中得到一样。大家...

净土经典对企业管理的启示

成功的秘诀一向专志 阿难,法藏比丘于其佛所,诸天、魔、梵、龙、神、八部大众之中...

人们应该怎样面对挫折

信念是人心灵的一种资产,你拥有了这种信念的资产之后,你在任何空间,遇到任何境界...

契悟当下这一念心

现代人总觉得生命很短暂,所谓「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忧。」成为吃喝玩乐的...

佛教的四点真理

所谓佛道,就是佛教的真理。什么是佛教的真理?有四点: 一、自由业力是佛道: 佛...

众生皆有佛性 不宜杀生庆贺

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只因无明妄动,是为大咎。从真起妄,迷上加迷,依惑造业,依...

疗病的五个层次

语云: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人吃五谷杂粮维生,难免会生病。以下疗病的五个...

要过哪一品的人生

人生的舞台上,有各种角色:有帝王将相,有忠贞爱国之士,有随波起舞的庸才,有奸佞...

法供养的内涵意义

在诸种供养当中,法供养最为第一。那什么叫法供养呢?这里提出了七种来表述法供养的...

怀孕后怎样让胎儿福慧增长

问: 怀孕以后怎样才能让胎儿福慧增长?坐月子时饮食怎样安排? 大安法师答: 怎么使胎儿福慧增长?胎教。胎教...

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

《法华经》讲,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?佛可以长久住世,但是为什么不长久住世?如果长...

听经就会打瞌睡,是业障重吗

问: 有时一听经就会打瞌睡,是消业障吗?还是业障重的原因? 大安法师答: 那你想,你打瞌睡是消业障吗?打瞌...

念佛时夹杂着怀疑这样有用吗

问: 我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,有点怀疑,总觉得:真会有这样的地方吗?我每天坚持念阿弥陀佛,却总对极乐世...

怎样才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

问: 我们常常听说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,请指教我们怎样修,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? 大安法师答: 这个境界不需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