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库 > 佛教法师居士文章(第89页)

敬老也是孝道的一种表达

成为老年人是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。年老了,头发白了,牙齿动摇了,耳朵也听不大清楚...

除念佛外还需要受持哪部经典吗

问: 我们除了念阿弥陀佛之外,是否要选一部经典来读呢?该选哪一部?目前我在日诵《阿弥陀经》,是否足够? 大...

如何放松身心念佛

问: 弟子经常将佛号提在心中,唯恐丢失;同时时常谨记发菩提心与念死。但是有佛友指出弟子念佛的心太紧了,应该...

佛门乃第一福田

佛告阿难:其中辈者,十方世界诸天、人民,其有至心愿生彼国,虽不能行作沙门,大修...

天人的小五衰和大五衰

天人主要是指欲界天,当然也包括色界天,这些天人他在天上的寿命虽然很长,但是总有...

【推荐】昼执火炬的人

佛经中有一则典故。佛世时有一位修行者,他觉得修行是为了离开乱世,除了自修也要教...

人若不慎思,往往会被小人利用

佛典中有一则故事。深山里,有两只猛虎,一只叫善牙,一只叫善博,感情很好,每天都...

苦不在外境,而在心有烦恼

修行本来就要有随遇而安的功力,在燠热酷暑的环境,要修得心地清凉,也是一种考验。...

精进修行的卖花人

佛陀所说一切法,不离因缘因,就是万物生长的源头;缘,则为帮助生长的机缘。 一如...

贪着福果报

《大智度论》云:世间人心动,爱着福果报,而不好福田,求有不求灭。 所谓一切唯心...

学佛的人不要再迷信

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,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,修行不离世间觉,修行是改变自...

进寺院没拜佛是否要负因果

问: 皈依后进寺院必须要礼拜每一位佛吗?若没拜是否也要负因果? 理净法师答: 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,也是...

【推荐】就算贪恋一枝草,也还要再来轮回

一、那蜈蚣呢?被你一扔,不知道有没有摔伤啊?! 有一天,我的恩师和大众去出坡,...

【推荐】把宽广的人生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上

当今社会,人们认为只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乐的基础,只有物质享受才是人...

【推荐】欲望很高的人往往比较愚痴

作为一个菩萨,他不应该这样(贪欲),所以他要常念知足。为什么要知足?因为多欲不...

深积善缘,普劝往生

对一切众生跟我们有恩德的,哪怕是给过我们吃一顿饭的人、喝一杯茶的人,我们都要滴...

一日无常到,唯有业随身

我们众生现在梦中,在这里造业,在这里寿命短暂,在这里冤家对头碰面,在这里(求)...

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

到底这部《阿弥陀经》讲的利,利在什么地方啊?我们有时候真的是无动于衷哪!如果是...

何谓五眼

在佛教的名词里,五眼是指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和佛眼。我今天想引用这几个名称,...

念佛消业障出家获新生

我家族从祖辈开始,男众有一种共业,寿命都短。我没有见过爷爷,据奶奶说,爷爷生前...

轮回的因素与转变

所以这个地方从唯识学的角度,我们要掌握三个重点:第一个轮回的因素是什么?第二个...

如何改变第八意识

问: 师父慈悲,阿弥陀佛!师父刚讲到第八识,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仓库拆掉,那这个拆的时候,下手处是在它起现行...

超越轮回导归净土的路

是以欲透尘劳,须知要径。将施妙药,先候病源。若细意推寻,冥心体察,则何尘而不出...

【推荐】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

【所言俗务纠缠,无法摆脱者,正当纠缠时,但能不随所转,则即纠缠便是摆脱。如镜照...

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

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: 一、惟念他佛──专注佛境──净土法门 二、惟念自佛──...

以身作桥结善缘

《大智度论》谈到,释迦牟尼佛因地用种种身份来跟众生结缘。其中有一个身份,就是示...

烦恼来时提不起佛号该怎么办

问: 当烦恼习气来临的时候,我们的念佛心不强烈,甚至提不起佛号时,应如何对治? 大安法师答: 烦恼习气来的...

为畜生道念佛有用吗

问: 有时看到畜生道的众生,我们在心里为它默念阿弥陀佛,做三皈依,这样是不是就算为它们授了三皈依和种下金刚...

【推荐】佛号要如何念

首先谈修行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,这心态就是四个字至诚恳切!大家注意这四个字,非常...

四字佛号和六字佛号功德是否一样

问: 念阿弥陀佛名号或南无阿弥陀佛名号,功德是否一样? 大安法师答: 首先,念佛无论是念四字还是念六字,原...

【推荐】你被电脑手机绑架了吗

还有另外一种,我们更加在不知不觉被吞嚼的现象是什么?是所谓的现代科学。一方面我...

为什么学佛的人不算命呢

为什么学佛的人不算命呢?算命已经低级了,你读三年级了,你还要学一年级的东西吗?...

【推荐】淫欲之害

一、什么是淫欲之害呢? 好,我们现在来看看。我们先讲现在新打的附录四,《八师经...

男众入寺应注意的事项

清信士即对佛法有清净信心的男子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男居士。这里虽然说清信士法...

女众入寺应注意的事项

梵语优婆夷,中文意译为清信女,即在家学佛的女众。不少佛学辞典对清信女都解释为受...

【推荐】佛为什么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

问: 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间的爱,叫饿鬼爱,有没有说得太夸大? 道证法师答: 在《未曾有说因缘经》中, 佛说...

【推荐】荣华总是三更梦,富贵还同九月霜

古往今来,人类不论富贵贫贱,上至达官贵人,富甲天下;下至贩夫走卒,贫无立碓之地...

无瞋才是最好的供养

我们可以看见这世间上,每天报章新闻不知多少人被杀或遇害,无论是暗杀、明杀、仇杀...

女人临产的禁忌

女人临产,每有苦痛不堪,数日不生,或致殒命者。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,及儿子有慢...

拥有什么,就会牵挂什么

有情被执著所缚,拥有什么,就会牵挂什么。若是拥有财富,就害怕别人惦记他的财富;...

送终的方式和禁忌

每个人都有死亡一天,怎么去处理死亡是个大问题。奉行唯物论、断灭见的人觉得这不是...

供斋荐亡的注意事宜

佛告阿难:其中辈者,十方世界诸天人民,其有至心愿生彼国,虽不能行作沙门,大修功...

业是怎么来的

问: 请问业是因缘生吗?本性是空吗? 大安法师答: 业是怎么来的?一般讲三障愿消三障诸烦恼,惑业苦。由于我...

预知时至是可遇不可求的

在古德的往生实例中,有许多人是预知时至而往生的,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?预知时至...

这样忏悔三次,因缘就会改变

成就一个安全稳定的功德,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。我们看修行有二种人:一种是初学者...

做慈善并非是佛教的正务

当代有一种观点,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,还说做慈善事业是佛教的正务。这种似是而非...

【推荐】死物上作活计

龙舒居士谈到当时有位长老,叫了明长老。他在为大众作开示的时候,常常说这么几句开...

【推荐】念佛者得人天鬼神恭敬

一个念佛人为什么他的种性高贵?《无量寿经》说,念佛者就是大乘第一弟子;阿弥陀佛...

一句恶语种,世世怨仇果

远离粗言,粗言这口业就是粗恶的语言。我们在身、口、意三业当中,最容易犯的就是口...

发愿度人进佛门但并不如愿,是否应放弃

问: 值此末法时期,善知识难遇,众生不知念佛。弟子曾发愿帮一不信宗教的人进入佛门,但并不如愿。是否应该放弃...

这个自我并不是真实存在的

人最根本的问题,就是看不清自己。所以,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...

克服忧虑和疑虑的最好方法

我常常告诉我的弟子和学生们要有现在观,观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间。既然你处在现在...

念佛如何得定、开慧

问: 请问师父,念佛如何达到得定、开慧? 大安法师答: 其实你在老实念佛的当下,就是在修止观。你念名号,你...

【推荐】用三三四把佛号摄住

当我们开始观察名号的功德,而产生信心;也观察净土的庄严,而产生了愿力;这表示什...

主导生命的两个力量

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,生命就像是无止境的水流,这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,也会从...

祭祖时可以烧纸钱元宝吗

问: 法师,我们佛弟子在祭祖的时候,还可以烧纸钱元宝什么的吗? 慧广法师答: 焚烧纸钱一事,虽非出佛经,但...

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家呢

问: 我半生辛苦奋斗,为家人谋得一栖身之处,本该高兴才对,可是心里总有疑问,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家呢?请师父指...

【推荐】改名是否可以转运消灾

问: 阿弥陀佛,请问法师,现在很多人不管年龄大小,都找人改名,据说可以转运、消灾,弟子对此很迷茫,请您开示...

打禅七要过这样的七天

【一】 这次过来,正好是研究所的禅修周,机会难得。我平时四处弘法,真正和大家在...

女人获得幸福的十大定律

有些人说:佛陀两千五百多年以前说的这个经,现在是不是过时了?现在是什么时代呀,...

只有打破一切成见 才有可能见性成佛

禅修,重在这个修字。修有两个方面,一是行为上的修,一是心理上的修。如果只修改行...

八因三缘,修一个圆满的福德身

如果我们的眼光看得长远一些,就应当为未来着想,这一生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现世八法...

【推荐】袁了凡改命改的是什么

问: 袁了凡他改命,改命运那他改的是什么? 净界法师答: 对了,这个问题很多人问的,它是这样的:第六意识努...

你跟阿弥陀佛是一家人嘛

蕅益大师说,因为无性缘生的假观,所以整个未来的十法界的果报的升沉就是从这个相性...

【推荐】如何对治诵经中的有口无心

前面讲了受持《普贤行愿品》的障碍熟溜病(念熟了就随口溜,心不随文作意),今天就...

总是胡思乱想,心静不下来怎么办

问: 我是一名学生,平时玩心比较重。心也总是静不下来,总是胡思乱想。甚至自己都觉得:思惟总被牵着走。有时念...

怎样修六波罗蜜

问: 末学学佛知识浅薄,以六波罗蜜布施、忍辱开始,听从了某位师父的话。身在恶世,我感到任一波罗蜜都很难修。...

净土宗善知识的标准

净业善知识首先要知见正确,具足信、愿、行三资粮。对小乘的三法印、大乘的一法印能...

想要断烦恼解脱生死,就要放下悭贪

供养具有灭除悭贪的作用。悭贪,就是吝啬、小气。佛菩萨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楷模,供养...

如何忘记过去曾受过的伤害挫折

问: 如何忘记过去曾受过的重大挫折?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? 济群法师答: 忘却痛苦的方法有二:一是培养正面...

为什么我们经常感觉孤独

生命本身是圆满的,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,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。 但无明带来的贪心...

印光大师谈往生极乐的条件

1、有信愿,无论行之多少浅深,皆得往生 净土法门,以信愿行三法为宗,有信愿,无...

【推荐】时时微笑念佛,每一念都改造命运

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,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一切都...

敬造如法佛像

一、如法造像的因果 首先,谈过失和功德的经典里说:量度不准像,正神不受寓。反别...

明心法师的出家学佛心路

我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畔的一个古镇,这里风景如画,民风淳朴,只是随着时代的...

四个层次的生命

生命,是结合宇宙万物所共成的,但是每一个人的生命,是要活出成圣成贤的生命,还是...

观心的五法

世间上,多数人喜欢看外面,不喜欢看里面,经常都在心外求法。其实,我们的心才是宇...

去除烦恼习气要下狠心

但是我们这些烦恼习气也不是一生养成的,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养成的这种贪瞋痴慢种...

【推荐】在家人应不应该看电视报纸

问: 现在打开电视、报纸,每天报导的都是色情暴力、天灾人祸的新闻,每次看到心里都不是滋味。修行人是否不应该...

学佛有了目标,是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呢

问: 平时有人说,做人需要有理想、信念和目标,学佛也一样需要理想和目标。但佛经说,不要执着,应无所住而生其...

【推荐】佛教对饮酒吸毒的态度

20世纪80年代以来,毒品在全世界日趋泛滥,毒品走私日益严重。毒品的泛滥直接危...

【推荐】心的五种归纳

佛教把我们的心归纳为肉团、缘虑、集起、含藏、真如五种。因为我们的心是这么的复杂,而且心的问题又是如此之多。...

【推荐】都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

前六识这是属于心法,根、尘是属于色法。那么前六识主要是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夹带前...

独头意识所感知到的五种法处所摄色

这个独头意识所感知到的法处所摄色有五种,这里只列出了二个,我们把五个都念出来:...

有情众生色心的状态--得

在百法当中,天亲菩萨用比较特别的专有名词,一共有二十四个(一、得。二、命根。三...

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

在憨山大师的《百法》批注中,他的意思是说:第一个虚空无为是总相,第二、三、四、...

往生者病重时与命终之后助念有何区别

问: 请问助念的问题,往生者病重期间与命终之后助念,在做法上有什么区别吗? 大安法师答: 病重期间和命终之...

【推荐】永离女身的两种捷径

信乐永离女身愿:设我得佛,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,其有女人闻我名字,欢喜信乐...

【推荐】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──灾难与人生意义的省思

近日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不断发生,如短期内多宗空难事件,然后相继是台湾高雄大爆炸...

认清生命的意义与自杀的真相

时至今日,社会各种问题不断的发生,由于很多人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迷失,故而动辄产...

【推荐】人生观的四个层次

人生观,本是哲学名词,是指对于人生抱持的看法,以及个人对于处世的态度。可因各人...

交朋友时应注意什么事情和原则

问: 有人因为被朋友伤害而不肯相信朋友,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,有没有什么应该注意的事情和需要掌握的原则? 圣...

良师益友如何寻觅

问: 芸芸众生中,良师益友如何寻觅?结交「益友」的标准为何?有了这些朋友,我们就会不断的进步吗? 圣严法师...

在工作中「默默努力」未必很好

有些佛教徒问我说,把佛法用在工作场合中,是不是就要凡事退让忍耐、不与人争;而且...

【推荐】谦恭,是有能力者所缺乏的美德

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,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。 圣严法师 佛陀说:...

三大轮回之根

今先说轮回二字之义,这轮回之义就是人间所共知的一句俗话,乃说轮过来又回过去的意...

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--隆莲法师

隆莲法师(19092006),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大德高僧。俗家姓游,名永康,...

【推荐】念佛时的妄念怎么越控制反而越有

问: 我在念佛号时,总是有妄念进来。怎么都控制不了,甚至越控制反而越有,请问这样是否意味着念佛就没有功夫了...

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诵哪些经

问: 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?早晚课该诵哪些经?时间为多久为合适? 大安法师答: 在家的居士,随分随力,一般...

禅净能同时修吗

问: 禅净能同时修吗? 大安法师答: 对这个问题,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,永明延寿大师的《四料简》已经给我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