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遇到什么因缘,它就是回光返照这个明了的心性

我们佛教在止观当中的修学,因为修行人因地发心的不同,大致上我们有二种的差别:一种是以出离心为根本的小乘止观,第二种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的大乘止观。

小乘的止观,因为它的宗旨是要远离五蕴的果报,所以它的所观境,是针对五蕴来观修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透过这样的观察,使令内心当中,对五蕴的爱着心慢慢的消灭,最后趋向到偏空涅盘。所以小乘的观法,它的所观境是我们五蕴的身心。

大乘佛法的观修止观,它的宗旨是追求无上菩提,也就是说它所追求的是一个万德庄严的无上菩提,所以它的所观境,就不是一个表层上的五蕴,而是五蕴的根源──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。透过对心性的观察,把杂染的五蕴消灭,而转成清净的五蕴,所谓的万德庄严。

所以蕅益大师说:“能观心性,则具足一切佛法。”所以,大乘佛法,不管你今天遇到什么的人事因缘,它就是回光返照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性。

那应该怎么去观察呢?在本论当中是二个重点。我们在观心的时候:

第一个,你要先偏重在断恶,我们无始劫来所有贪瞋痴的烦恼,它要活动,一定要根据心中的妄想,所谓心中的遍计所执性。所以我们刚开始空观,它所破的是心中的名言,“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”,刚开始我们是先对治心中的妄想,把这样的一个心,先回归到清净的本体上去,这个是修断恶的法门,就是我们讲“遍计本空”。

第二个是修“依他如幻”,就是天台宗说的假观。前面的遍计本空,是把心中的妄想消灭掉;这个依他如幻是把清净的心,重新的塑造,使令它产生很多善良的功能。比如说,我们透过布施,来塑造我们内心当中欢喜施舍的功能;我们透过持戒,来塑造内心防非止恶的功能;我们透过忍辱,来塑造安忍不动的功能,等等。所以我们在观察“遍计本空”的时候,我们对妄想是一种消灭的方式;但是我们在修假观、修善的时候,我们仰仗种种波罗蜜的时候,我们是在培养一种善良的功能。

就是说,大乘的止观是有所破坏、有所建设的:破坏的是心中的妄想,所谓的“遍计本空”;所建设的是内心当中,清净善良的功能。因为我们在破恶当下,有生起一种善法的修学,所以它的果报是大般涅盘的庄严果报。所以基本上来说,大乘止观它是用诸法的三观,来观察我们一念心性。这空、假、中三观的思想,主要的是依止三自性而开显出来的,“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”。

所以,我们在正式修大乘止观之前,的确有须要把整个三自性的道理,作一个完全的认识。